千年樂舞 聲動敦煌
——訪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《樂動敦煌》導演演員
繁華散盡,當與苦苦追尋的妙音鳥終于相遇,須發(fā)皆白的白歆在月下獨思,才明白自己追尋一生的到底是什么。在敦煌,他仿佛打開了任督二脈,終于創(chuàng)作出滿意的作品,完成了尋夢的閉環(huán)。
大門緩緩開啟,觀眾遲疑著、滿懷好奇地走進光線幽暗的“藏經(jīng)洞”。黑暗中,一件件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帶著光芒次第出現(xiàn),“無量樂器、不鼓自鳴”,沉睡千年的敦煌遺音隨之奏響。樂聲漸漸激昂,回鶻文、于闐文等各類文字在四壁穿梭流淌,璀璨瑰麗的文化寶藏照亮了整個洞窟。洞窟中央,一襲白衣的音樂天才白歆從天而降,彈奏著古琵琶曲,用獨舞《滴水成音》展現(xiàn)他年少成名的志得意滿和隨之而來的空虛焦慮。
這是《樂動敦煌》的第一幕,觀眾與演員同處一室,觸手可及,體驗感拉滿。8000平方米的劇場被分隔為4個觀演區(qū)。前3個區(qū)域,觀眾近距離跟隨主角白歆移動,瀏覽石窟內(nèi)的佛龕、蓮花臺、藻井等,還會邂逅“活”的菩薩和金剛。
《樂動敦煌》自今年6月15日首演以來,已演出近300場,觀演人數(shù)突破10多萬人次,反響熱烈。
劇名《樂動敦煌》是怎么來的?劇中為什么看不到明顯的愛情故事線?飛紗凌空起舞是怎么回事?近日,酒泉融媒記者走進這個傳說中的“第736窟”,探尋答案。
為什么選擇敦煌?
“有生之年能創(chuàng)作一件與敦煌有關(guān)的作品,我非常榮幸。敦煌文化博大精深給了我圓夢的機會。”張華說。大學畢業(yè)時,學舞蹈出身的她要在畢業(yè)典禮上跳一支獨舞,老師為她編了一支名為《彩塑》的敦煌舞。練習過程中,她主動了解與敦煌有關(guān)的故事,從此愛上了敦煌。
《樂動敦煌》是張華導演的第一部作品。以往與敦煌壁畫有關(guān)的文藝作品大都把注意力放在畫師身上,但她希望不落俗套。幾番討論后決定講一個樂師的故事。劇目命名為《敦煌音畫》,主要展現(xiàn)敦煌古樂,后來更名《樂動敦煌》。
“‘樂動敦煌’的‘動’字代表呈現(xiàn)方式是沉浸式,讓觀眾行動、心動,讓演員和觀眾互動。”張華說,她希望通過聲音的沉浸和觀眾與演員的無限靠近,讓觀眾的感官、情緒都沉浸在敦煌音樂中。
男主角白歆的原型是南北朝時期西域龜茲(現(xiàn)新疆庫車市)人蘇祗婆。他將西域音樂引入中原,是絲綢之路上名副其實的音樂大師。蘇祗婆以善彈琵琶聞名,正好與劇中融合東西方音樂、領(lǐng)悟樂舞真諦的故事主線不謀而合。
舞蹈方面,用廣博的視野再現(xiàn)歷史語境,還原樂舞風貌,體現(xiàn)了敦煌樂舞作為絲路文明重要構(gòu)成的獨特地位。
25歲的王晶晶4年前就開始在巡演版《樂動敦煌》中扮演飛天一角。最后一幕中,她和飛紗共舞3分鐘的高難度舞蹈讓觀眾印象深刻。
“壁畫中大多數(shù)飛天的服飾有飛紗或飄帶,營造一種仙氣飄飄的氛圍。但這個舞蹈中,飛紗并不是簡單的裝飾,而是飛天的一縷靈魂。千變?nèi)f化的飛紗與飛天并肩起舞,賦予舞蹈強烈飽滿的美感,讓舞蹈更具觀賞性。”王晶晶說,舞臺運用的風機是飛紗持續(xù)在空中飛舞而不會飛走或掉在地上的秘訣。
劇中還原了哪一幅壁畫?
融合了西域音樂、中原禮樂及俗樂的文化盛宴從千年前破空而來,驚艷了今天的人們。
劇中運用五弦琵琶、蓮花阮等民族樂器及敦煌仿制古樂器,配合取材自敦煌古樂譜和西域曲調(diào)的劇目樂曲,演繹出涵蓋了胡旋舞、琵琶舞等舞蹈的敦煌樂舞,還原了莫高窟壁畫中的樂舞盛景,展現(xiàn)了敦煌獨特的文化魅力。
“實際上,我們沒有刻意去還原哪一幅壁畫,敦煌壁畫太多了。我們選取初唐220窟最具代表性的樂舞壁畫為主要參考,在舞臺上打造了壁畫中的燃燈架和舞樂場景,又進行了二次創(chuàng)作,加入了反彈琵琶、腰鼓和金剛力士等其他壁畫中的樂舞元素和形象,讓舞臺更為豐富飽滿。”張華說。
“排練前和排練中,導演帶我們?nèi)⒂^敦煌石窟,我對自己扮演的怒目金剛有了更深的認識?!毖輪T張振說。
為更好地呈現(xiàn)敦煌音樂、舞蹈等文化盛景,《樂動敦煌》的主創(chuàng)團隊和演員多次考察莫高窟、榆林窟,還去了新疆的克孜爾石窟。
“游客到敦煌大都帶著很強的目的性,就是了解莫高窟。那么,我們就把觀眾在壁畫里看到的人物和舞蹈、古樂器等‘活化’?!睆埲A說,這樣會加深觀眾的感受,激發(fā)他們更深地了解敦煌,不僅僅局限于去莫高窟,還有可能去國外看敦煌文物,從網(wǎng)上關(guān)注敦煌文化相關(guān)資料,這也是對敦煌文化的傳承和傳播。
為何劇中沒有愛情故事?
華美絢爛的舞臺上,飛天婆娑起舞,月光如水,分外動人,似乎下一秒,就會演繹一個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。
“劇中,上元市集有一個幾乎要發(fā)生的邂逅,但很快就被千人踏歌給沖散了?!睆埲A說,和愛情比起來,許多人為了守護和傳承藝術(shù)、文化,為敦煌奉獻了一生,這些人才是更值得關(guān)注的。
“所以劇尾安排了3個致敬,第一是致敬壁畫的創(chuàng)作者畫師,正是因為他們,才有了如今的國之瑰寶莫高窟,第二是致敬莫高窟的守護者,研究員、老師,有了他們,敦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才得以流傳至今,最后致敬所有觀眾?,F(xiàn)實是殘酷的,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實現(xiàn)夢想的機會。”張華說,無論成就高低,只要不忘初心、踏實前行,就像每個為壁畫添上角色的無名畫師一樣,積沙成塔,最終拼成一幅盛大輝煌的時代圖畫。
我心歸處是我鄉(xiāng)。
繁華散盡,當與苦苦追尋的妙音鳥終于相遇,須發(fā)皆白的白歆在月下獨思,才明白自己追尋一生的到底是什么。在敦煌,他仿佛打開了任督二脈,終于創(chuàng)作出滿意的作品,完成了尋夢的閉環(huán)。
那一刻,他與少年時的自己重逢了。(酒泉融媒記者 張花 見習記者 白雪)